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网址:Kaiyun体育官方网站全站入口:节能的基本概念

更新时间:2024-05-14点击次数:

  节能的基本概念一、当量单位和等价单位不同的能源的实物量是不能直接进行比较的。由于各种能源都有一种共同的属性,即含有能量,且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转化为热。为了便于对各种能源进行计算、对比和分析,我们可以首先选定某种统一的标准燃料作为计算依据,然后用各种能源实际含热值与标准燃料热值相比,即能源折算系数,计算出各种能源折算成标准燃料的数量。所选标准燃料的计量单位即为当量单位。1、低位热值与高位热值燃料燃烧会释放出一定数量的热量,单位质量(指固体或液体)或单位体积(指气体)的燃料完全燃烧,燃烧产物冷却到燃烧前的温度时所释放出的热量。燃料热值有高位热值和低位热值两种。高位热值是指燃料完全燃烧,且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发热量,其数值由测量获得。低位热值是指燃料完全燃烧,燃烧产物中水蒸气仍然以气态存在时的发热量。由于燃料大都用于燃烧,各种炉窑的排烟温度均超过水蒸汽的凝结温度,不可能使水蒸汽中的凝结热释放出来,所以在能源利用中,都以燃料的应用基低位热值作为计算依据。2、当量热值与等价热值当量热值是指某种能源本身所含的热量。具有一定品位的某种能源,当热值是固定不变的.如汽的当量热值是42054kJ/kg,电的当量热值即是电本身热功当量3600kJ/(kWh)。3、等价热值是指为了获得一个度量单位的某种二次能源或耗能工质(压缩空气、氧气、各种水)所消耗的,以热值表示的一次能源。4节能、耗能工质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不做原料使用,也不进入产品,制取时又需要消耗能源的工作物质。只有作为能量使用的耗能工质才具有等价热值和当量热值。5、由于当量热值,实质上是除当量热值外,加上了能源转换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因此等价热值是一个变动值,,它与能源加工转换技术有关。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等价热值会不断降低,而趋向于二次能源具有的能量。例如,电的等价热值是不断变化的。我国1978年发电煤耗(标准煤)为0.429kg/(kWh),每千克标准煤为29308kJ,这时电等价热值为12573kJ/(kWh),随着发电效率的不断提高,1983年的发电煤耗(标准煤)下降为0.404kg/(kWh),表明电的等价热值已下降为11840kJ/kWh。由于电的当量热值3600kJ/(kWh),相当于标准煤0.1229kg/(kWh),可见,目前我国电力的当量值与等价值相差约36、标准煤标准煤(又称煤当量)是指按照标准煤的热当量值计算各种能源量时所用的综合换算指标。标准煤迄今还没有国际公认的统一标准。1kg标准煤的热当量值,联合国、中国日本、西欧和前独联体诸国等大陆国家按29.3MJ(kcal)计算。表3-1部分能源的低位发热值和折标煤系数能源名称平均低位发热量折算标煤系数原煤20934kJ/kg0.7143原油41868kJ/kg1.4286汽油43124kJ/kg1.4571柴油42705kJ/kg1.5714天然气38979kJ/m1.33电力3600kJ/kWh,11840kJ/kWh0.1229,0.404二、万元产值能耗1、综合能源消费量综合能源消费量: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实际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计算综合能源消费量时,需要先将使用的各种能源折算成标准燃料后再进行计算。根据生产活动的性质,综合能源消费量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非能源加工转换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就是企业工业生产消费的各种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总和,即: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生产消费的能源合计能源加工转换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是企业工业生产消费的各种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扣除加工转换产出的二次能源后的实际能源消费量。计算公式为: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生产消费的能源合计-能源加工转换产出合计2、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是全部工业产品价值的总和。它既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物质和劳务消耗转移的价值,也包括新创造的价值。工业总产值采用“工厂法”计算,即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不允许把企业内部各车间的生产成果相加重复计算,但企业之间可以重复计算。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一个产品从初始原料到最终可用于消费和投资或出口的产品之间需要多个企业加工生产,因此,总产值也越来越大,而静态的产品规模并没有增多。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新增加的价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工业增加值就是工业总产值中扣除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和各项劳务消耗以后的新增价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的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工业增加值总量取决于投入和最终产品划分的界线,界线规定到哪里,工业增加值总量就计算到哪里。工业增加值的计算价格,我国采用的是按生产者价格(出厂价格)计算。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1、生产法:是用工业总产值减去工业中间投入,加上应缴增值税,是一种主要的常用的计算方法。无论在年度统计工作,还是在进度统计工作中,都用此法。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中间投入+应缴增值税2、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一般的计算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工业增加值(现价)=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由此可见,总产值和增加值这两个指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产值包括了转移价值的多次重复计算,它不能确切地反映全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增加值是生产活动所增加的价值,可以比较确切地反映生产的成果和速度。因此,目前大多以增加值代替总产值来反映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全社会所有行业的增加值之和即构成国内生产总值。3、工业中间投入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所消耗或转换的外购货物和对外支付的各项服务费用。4、万元产值能耗报告期内工业总产值消费报告期内企业综合能源万元产元产值5、万元增加值能耗报告期内工业增加值消费量报告期内企业综合能源万元增加值能耗表3-2是2005年全国各地区的GDP能耗等指标的通报。表3-22005年全国各地区的GDP能耗等指标通报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千瓦时/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1.221358.52.590.80828.51.501.111040.81.451.961487.64.412.952264.26.57内蒙古2.481714.15.671.831386.63.111.651044.73.25黑龙江1.461008.52.340.881007.21.180.921198.21.670.901222.21.491.211082.93.130.941151.81.451.06966.33.111.281032.42.151.381277.74.021.511210.03.501.401035.82.880.791195.31.081.221251.73.19 0.92912.3 3.65 1.421132.3 2.75 1.531276.3 3.52 3.252460.6 5.38 1.731604.6 3.55 1.481405.0 2.62 2.262531.0 4.99 3.073801.8 3.44 4.144997.7 9.03 2.111190.9 3.00 三、企业节能量的分类、使用范围和计算公式节能量是指一定时期内节约和少用的能源数量,包括由于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 平,使单位产品(或产值)能源消耗量下降直接节约的能源数量,以及由于调整产业结 构、产品结构等,使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下降,而少用的间接节约能源数量。节能量是 评价和考核节能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 1、企业产品总节能量 (1)企业产品总节能量是指按企业各种产品的单位产量节能量之和计算出的总量。 (2)某种产品单位产量节能量是指按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计算出的节能量。 (3)企业产品总节能量是用于评价企业节能效果的指标。 (4)企业产品总节能量的计算公式: ——企业产品总节能量,t(标准煤);Di ——期内产出的第i种产品的合格品数量,t(件、箱等); 种单位产品节能量Di 按下式计算:Dji Dbi Di 种产品基期的单位产量综合能耗量或单位产量标准能耗定额。2、企业产值总节能量 (1)企业产值总节能量是指用企业单位产值节能量计算的总量。 (2)企业单位产值节能量是指用企业单位产值综合能耗计算出的节能量。 (3)企业产值总节能量是计算行业(部门)、地区、国家节能量的基础,也是衡量企 业节能经济效益的依据。 (4)企业产值总节能量的计算公式: ——企业单位产值节能量,t(标准煤)/万元;G——期内产出的净产值(价值量),万元。 企业单位产值节能量按下式计算: gbgj ——统计报告期内的企业单位产值综合能耗量,t(标准煤)/万元;gj ——基期的企业单位产值综合能耗量,t(标准煤)/万元。3、企业技术措施节能量 (1)技术措施是指设备更新、改造和采用新工艺等措施。 (2)某项技术措施实施后比采取该项措施前生产单位产品(工件)能源消耗减少的数 量,称为该项技术措施节能量。各项技术措施节能量之和等于企业技术措施节能量。 (3)企业技术措施节能量,用于评价企业技术措施总节能效果。单项节能技术措 施节能量,用于评价该项技术措施的节能效果。 (4)企业技术措施节能量的计算公式: ——企业技术措施节能量,t(标准煤)/年;ti ——企业技术措施项目数。单项技术措施节能量按下式计算: titbi tji bi 种单位产品(一工件)的生产(加工),采取某项技术措施前所消耗的能源量,t(标准煤)/产品单位; tji 种单位产品(一工件)的生产(加工),采用某项技术措施后所消耗的能源量,t(标准煤)/产品单位; bi